1956年,学校成立了团支部。1958年学校成立了团总支部委员会。1975年,成立了共青团宽城一中委员会,2002年,成立了育才中学团总支部委员会。2005年11月,有学生团员2253名,按班建立了48个团支部,其中育才团总支下辖12个团支部。
在上级团委和学校党组织的领导下,团组织与学校行政密切配合,紧紧围绕服务青年、引导青年、教育青年、帮助青年健康成长这一中心,创新载体,活化形式,根据青年学生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在加强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推进文明校园建设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为加强团组织自身建设,历届团委都注重建立健全计划、总结、汇报制度,团员学习制度,团委、团支部会议制度。1999年,完善了团委书记工作责任制、基层团支部推荐优秀团员入党规程、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教育活动安排意见等制度,并制定出台了建校以来第一部学生会章程
从19世纪80年代末到20世纪初,团委会组织学生会、团支部以培养团员青年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主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劳动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活动,围绕“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锻炼”的“四自”教育,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在团员干部中开展了社会实践周活动,并组建了校园“星星歌舞团”、彩旗队、百人合唱队、学生器乐队。“星星歌舞团”多次深入矿山慰问演出,深受矿工喜欢。1993年,创办了团内刊物《校园简讯》,成立了<丝雨>文学社。2003年,校园简讯停办,团委与教导处合办校报《宽中星光》。
1999年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团委会结合《宽城一中1999—2004年教育教学及学校建设发展规划目标》,紧密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对团员、青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丰富了共青团教育活动的内涵。
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定期开展艺术周、体育周、读书周等校园系列文化活动,利用板报、橱窗、校园广播加大宣传力度,浓厚文化氛围。与德教处联合开展安全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活动。与教务处开展校园英语口语大赛,辩论会、讲演会、征文等,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内容,在提高青年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人文修养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在2005年共青团承德市委举办的首届十八岁丰采之星大赛活动中,校团委选派的三名选手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其中一人以全市综合素质得分前十名的优异成绩被评为十佳丰采之星,两人被评为优秀之星。
在优秀团员青年培养发展上,依托团校和业余党校建立健全了评模及推优入党机制。团委积极协助党组织抓党校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了党校管理机制,总结完善了“四个一”制度(每周至少请党总支领导上一次党课;每节课必须写一份心得体会;每一季度必须上交一份思想汇报;每半年按时进行一次党的知识测试)。截止到2005年,党校已举办培训班14期,培训学员1400余人,发展学生党员71名,有47名党校学员升入高校后优先被所在院校党组织发展为中共党员。
在教育方式方法上,每年都要结合历史上重大事件、重要节日、学校当前工作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突出教育的及时性、针对性、实效性。2003年,在学校的支持下,团委在校园网上创建了“党团天地”栏目,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及时性的特点,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解答学生思想中的疑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生动有效的网上正面教育。栏目创办后,平均每天都会收到同学们的邮件稿件三篇以上。2004届宋宝强同学撰写的以歌颂老师为主题的《激情燃烧的火焰》一文经团委推荐,被《语文报》采用。
在阵地建设上,以建设青年活动中心为纽带吸引教育青年学生。1998年,校团委着手育才路青年文明社区创建工作,依托一中、育才两所学校团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以社区团建为基础,以构建社会化服务网络为突破,探索建立社区团的社会工作体系,探索总结出了一条学校共青团事业与城镇建设同步推进的共建之路。到2004年底,活动中心已基本上按照青年文明社区创建“11491”的工作模式建立健全了良好的运行机制。每年中心组织开展的“五一”、“十一”篮球赛,新年联欢会,请在高校读书的大学生回中心举办对话交流会,请县司法部门领导来中心宣讲法律法规知识,请清华、北大高考状元讲师团来中心为青年学生做报告等活动深受团员青年的欢迎,在“联系青年、服务青年、凝聚青年”上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从19世纪90年代以来,我校团委多次获市、县团委表彰,多次被评为市、县级优秀团委、五四红旗团委, 2000年,被共青团河北省委评为“五四红旗团委”,2004年再度获此荣誉称号。所抓育才路青年文明社区于2000年被评为河北省第二届青年文明社区,2004年,被省、市、县三级团委推荐申报创建国家级青年文明社区,2005年将接受验收,共青团工作经验多次在市、县组织召开的学校共青团工作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