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崆峒教育信息网》
日新月异,传统教育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彩,随之而来的新课程改革已跻身于素质教育的宝座。紧跟时代的步伐,走进新课程改革的神圣殿堂,我们发现这里并没有现成的模式经验可循,只能一切都在摸索中前进。
这时面对前行的路,回顾昨天的足迹,我们一直在努力,可是我们是否怀疑过在不经意间自己已经走进了它的误区。
一、只要每节课有学生讨论问题,这就是我们心目中的新课改。不能否认,新课改中当然要有讨论这一标志,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倡导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哪些问题值得讨论,哪些问题不值得讨论。记得在一次语文公开教学中,老师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一下如何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总结一下段落大意。教室里学生窍窃私语,不到一分钟,然后老师点名学生回答,一节课紧紧就围绕这两个问题。其它的都是老师问学生齐声答。结果点评这节课时某些老师说到“这节课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是比较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能够让学生讨论。”可见我们还是徘徊在新课改的边缘,难道我们就不能提一点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来供学生讨论吗?比如学习了《跳水》一课给你的启发是什么?在《田忌赛马》中调换马的出场顺序的其它两种方法能够转败为胜吗?为什么?自己动手摆一摆?通过大家讨论得出结果。可见,不要让新课改中的讨论流于形式,而应该充分发挥它的功效。
.二、创设了良好的讨论氛围或情境,却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面对新课改,很多的教师感慨,教了一辈子书,却越来越不会教。为此在一些观摩教学中,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比如把学生分成几组,围坐在一起上课,有利于学生讨论交流,但是效果怎样?给人的感觉还是你讲我听,或者是师生之间合不上拍。教师在台下是准备充分,信心百倍,可是面对提不起兴趣的学生,顿时又心灰意冷。这独角戏实在唱不下去,甚至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搪塞:新课改根本不适合农村的学生。可是这就是我们没有结合实际,灵活应用。面对学生,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在为下一个环节打基础。面对问题,我们适时启发一下,学生也许会茅塞顿开,多给学生一点尝试,一点鼓励,也许课堂气氛就不会那么令人窒息,学生会在小组竞争中多一些探讨与发现。
三、在学生的自由发言中,要善于总结,不要扼杀学生的兴趣与理想。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已经形成了向一个问题的标准答案看齐的习惯,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难免会忽略一些学生的独特体验。我们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不能以主观思想意识去评价一个结论。而应该在肯定的同时给予诱导,让他们发现合理、个性的东西。比如“观潮”与“奇观”两个词语中的“观”意思有什么不同?起初每一个同学都有自己不同的答案,这时我们不应该给予肯定或否定,而是让他们通过动手查字典来进一步确定自己的答案。还有一些发表自己观点的问题,同学们在相互的交流中,通过比较,加之老师的指导,自然会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从而使自己的观点趋于完善。有时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学生的某些观点是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不要一味地提问题考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大胆提问,善于质疑的习惯。在传统的教育中,只知道老师提问我回答,从来就不会自己发现问题,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答,只等待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自己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取知识的工具以及如何根据需要去处理各种信息的方法,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辅导者和各种能力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给学生一对会飞的翅膀,不如让他长出一对理想的翅膀,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受用终生。
五、不要孤立智力发展迟缓的学生,或有过错的学生,应该尊重他们做人的尊严和价值,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教师要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六、不要曲解“寓教于乐”。在新课改中,我们的教师认为学习就是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于是一堂课变成了音乐、游戏、美术的综合体,它的侧重点成了乐而不是学,有点喧兵夺主。这些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太多,失去了教学的平衡,从而收到的效果甚微。可见,把握好一个“度”是关键。
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只要走出新课改实施过程中的误区,你说:距离新课程改革的中心还会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