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大胆实施分层教学,取得较明显的成效。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次教学的理论。首先,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孔子认为人是有区别的,在智力上有“上智”“中人”“下愚”的个别差异(《论语·雍也》),在基础上有“入门”“升堂”“入室”的不同进度(《论语·先进》),在学习上有“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不同态度(《论语·雍也》)等,有时同样的问题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就会作不同的回答,如“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提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可能是最早的“分层教学”理论。
其次,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也是分层教学理论的理论基础。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与此相关的是掌握学习的目标,每进行一个教学内容,均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目标。它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辅导、同伴帮助、个人自学等多种教学相结合,充分使用教学评价,保证教学始终以评定作为衡量的标准,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教学与学生个别差异性的矛盾。它重视反馈矫正策略,赋予教学评价新的意义。掌握学习理论调和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根据这一理论的设想和要求逐步发展起来的分层教学思想很好地将传统教学理论与现代教学理论统一起来,在保证学校教学效益的基础上克服了班级授课的某些固有的不足,为学校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原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着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潜在水平,它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另外,美国心理学家加纳德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倡导实行分层教学。加纳德认为,人类有七种相对独立的智能,有些人的某些智能比较弱,却可能在其它智能上存在惊人的潜力:⑴语言能力:对文字和词句搭配的敏感性;⑵逻辑—数学能力:处理连锁推理及识别模式和次序的能力;⑶音乐能力:对音节、节奏和音调的敏感性;⑷身体活动能力:身体灵活的运动和灵巧的操纵物体的能力;⑸人际关系能力:理解人和处理好与人关系的能力;⑹空间感知能力:准确的感知世界以及再创造或改造世界某个空间的能力;⑺探索心灵的能力:认识感性生活的能力,并以此作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手段。因此,教育应该根据个体智能的特点进行教育。这些都是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二、班内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
所谓“班内分层教学”就是在不打乱原班级的情况下,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施教,进行分层递进教学。
1、对教学对象分层
对学生恰当分出层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首先要做大量的调查工作,综合学校各次考试成绩、平时表现、智力因素、学科基础,宜把班内学生大致按2:5:3的比例分成三个层次:A层 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强,学习自觉,方法正确,成绩好;B层 知识基础和智力水平一般,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上进心,成绩中等;C层:知识基础、智力水平较差,接受能力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表现和成绩欠佳。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呼唤我们要多培养大众人才,而不是“英才”。现在课堂中的中等生若干年以后,就是建设祖国的人才资源,因此,在分层教学中,教师们应该在中等生身上多注入汗水并加以呵护,重视中等生的培养与发展,充分调动中等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进取心。为了保证分层教学的顺利实施,保证学生心情舒畅地按照自己相应的层次投入课堂学习,分组情况要单独通知每个学生,做好思想工作,经过一个阶段的学习后,通过不同形式测试、考核,对各层次的学生可进行适当的调整。
2、对教学目标分层
教学目标分层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不同情况来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知识,以便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相适应。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认为,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停留在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上,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而教学目标的分层就在于给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阶段学习目标,以便不同的学生能根据各自不同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对A层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注意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注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能力,鼓励他们更快成长;对B层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注意在思想上使其树立奋斗目标以增强学习的动力,在学习上使其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他们逐步向A层学生靠拢;对C层学生提出的目标要注意重视心理因素,多给他们从回答问题中获取成功快感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奋斗目标,恢复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其学习的兴趣,使这部分学生利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基本上能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有一定分析、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分层教学的目标设置中要注意因势利导地使各层次学生的能力、素质都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均能得到发挥,使教师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其坚强的毅力和拼搏向上的精神,促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促进,以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对不同学习基础、不同接受能力的学生要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而且,目标的制定要以“跳一跳够得着”为标准,既不要因目标过高,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又不要因目标过低使学生的潜力发挥不出来,要使每一个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让学生通过这种学习活动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3、对教学内容分层
知识是由问题构成的,问题是学习的心脏,解决问题是学习的基本手段。因此,无论是新知课、习题课、复习课还是讲评课,都离不开问题的解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必须以解决问题为活动为中心,即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班内分层教学除把学生分层外,还要把教学内容分层。一方面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设计成多个问题,问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使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高潮;另一方面是每个问题又围绕一个中心知识点设计几个低、中、高三个档次的小问题,几个小问题之间分出层次、拉开档次,又形成几个由低到高的小高潮。小问题与小问题之间,大问题与大问题之间环环紧扣、步步升高,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知识链。这样用问题组织课堂教学内容,解决每个问题时,要求A组学生可以直接解决高档问题,B组学生可先解决中档问题,争取解决少数个别高档问题,C组学生可先解决低档问题,争取解决少数个别中档题,使知识发生发展的规律与学生的认识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同步进行,使教学目标指向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分层解决问题、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低起点、多层次、高要求”。低起点使课堂的起始阶段人人都能参与,C层学生也有用武之地。通过多层次的教学,使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较高要求。
4.对教学形式分层
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层中等学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两层,努力为C层学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决问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重视双基教学,注重课本上的例题和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训练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查漏补缺,弄懂基本概念,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B、C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B、C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5、对教学方法分层
教学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两个方面。对A层学生,设计的问题可灵活些,难度大些,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借助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自己回答出解题思路,然后对思路进行点评,以激励为主,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对C层学生,由于他们对旧的知识没有很好地理解、掌握,可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教学原则,从基础着手,分散难点,以讲为主,使他们能学一点吸收一点,并引导激励他们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当他们尝到了获取知识的舔头时,就会不知不觉得进入求知的角色之中。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它具有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挖掘儿童的潜能,形成较强的独立人格的作用。因此,教师要抓住知识点,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让ABC三层的学生分别回答,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又要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脱颖而出,尽量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教师在讲评时,要赋予感情色彩,达到知情交融,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重视、关注的。尤其是对C层学生,在起到提问时应选用较简单的题目,使他们产生“我也能圆满地回答出问题,我也行”的自豪感,从而有了信心,然后适当提高难度。这种做法有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该科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6.对作业训练分层
分层练习是分层施教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教学效率要提高,教师就要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运用练习对学生学习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矫正。教师在设计练习或布置作业时要遵循“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是指练习或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三层”是指教师在处理练习时要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知识的直接运用和基础练习,即完成书本练习,以模仿性、基础性为主,是全体学生的必做题;第二层次为变式题或简单综合题,以B层学生能达到的水平为限,即除了完成书本练习外还需完成部分资料习题;第三层次为综合题或探索性问题,即完成资料的拓展练习。第二、三两层次的题目为选做题,这样可使C层学生有练习的机会,A、B两层学生也有充分发展的余地,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因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7.对培养辅导分层
学生训练时,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加强对B、C层次学生的辅导。对C层次的学生课后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A层次的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竞赛知识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层次的学生帮助C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8.对考试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也是分层施教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基本做法相似于分层练习。它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实施分层考核办法,测验时试卷设计为“两部三层”,“两部”即必做题和选做题两个部分,必做题属检测达标的基本要求,选做题则属较高要求,为加分题。“三层”即必做题分易中难三个层次按5:3:2的比例分配。这种设计方法可使C层次学生有更多的成功机会,进而增强其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同时也可使A、B两层学生不易满足,激发其求知欲。
三、班内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班内分层教学较好地解决了统一施教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矛盾,有利于解决“差生吃不了,优生吃不饱”的弊端。由于在教学中对差生实行“低起点”教学,自然就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改变其自卑和落后的心理。为实现差生转化创造了条件。随着教学活动层次化的由低到高的发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相应地得到了提高,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各自的发展。由于每节课都安排尽可能高层次的问题,对培养优生也很有好处。显然有利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2.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班内分层教学是通过题组,把本节要学习的化学知识分解为若干个不同层次的化学问题,使学生通过解题,自然地学习了所要学的化学知识。这样就把抽象的化学知识转变为化学问题的解决。显然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中,自然地、轻松愉快地学习化学知识。这样的教学就自然地变教师津津乐道地讲为学生生动活泼、主动自觉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
3.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化学教学的实质是化学思维过程的教学。班内分层教学通过对学生分层,教学内容分层达到因材施教。这里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是教师的调控,即教师要恰到好处地处理好各层题目与各层学生之间的关系。一般说,在学生按层次解了相应题目之后,再由教师控制师生共同由低到高地解决各层问题。在解决低档题时,虽然A、B两组学生没有做,但他们完全可以在C组学生回答问题的同时,快速反应,在短时间内拿出解题决策并迅速和作出正确答案。这样就自然地训练了他们思维的敏捷性。同时C组学生回答了简单问题,坚定了他的学习的信心,又为他们解中档题打下了基石,在解决中档题时,由于C组学生刚解了基础题,稍加努力就可以解决中档题,这样就容易激活他们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有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B组学生此时的思维将更加活跃,因为他们要快速解决中档题也不是十分轻松的了。每节课的重点就在于解决中档题。这是要求大多数人都应掌握的层次,也是联系A、B、C三组学生思维的纽带和桥梁。在解决高档题时,教师根据内容和学生思维状况适当处理,尽量使B、C两组学生能够够得着、受启发,又使A组学生有所得,进而训练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班内分层教学整个课堂自始至终三个层次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中差生由于起点较低,容易入手,他们根据自己的程度解题并且随时都可以蹬上新的台阶。这样就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优生可以直接插高难题,为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创造了条件。这样的课堂就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正效应场,各类学生互相激励、启发,共同进步、提高。
班内分层教学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首先是一个班学生程度不同,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控制,使各层学生互相激励、启发,而不是互相干扰,难度较大。其次是增加了教师备课难度。对同一教学内容,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工作量也是很大的。所以说“班内分层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给广泛推广增加了难度。虽然分层教学也存在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它有着弥补班级授课制不足的天然特性,我们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分层教学,找出解决分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对策,是可以发挥两者优势,使分层教学在新的教育时期做出最大贡献的。 |